一直偏愛日記文體的書,因此毫不猶豫地把它從書架上翻出來,書腰上劉若英的推薦說道,這本書她買了三次,因為每次都會被朋友帶走,可見它應該道盡了在紐約的留學生活與感觸,道盡一個女子身在異鄉但心繫台灣的愛人,一顆心在流浪與歸屬間徘徊與擺盪的心情寫照。

 

鍾文音的文字向來有股靈氣,說不上來的脫俗卻又不失理性,很適合在優閒的午后細細品嘗。雖然我認為還是要有前因後果地閱讀一本書,如此才有意義,但品味其中雋永的字句又忍不住要做點書摘與你們分享:

 

有些事情從來沒有過去,有些角落卻總是讓人遺忘;有些氣味揮之不去,有些人在心口生了根……(p.10)

 

「曾經」,好像人處在一種過去的漩渦中跳脫不開,缺乏「酒店關門我就走」的豪情。但是「曾經」又是那麼迷人,它像是一種失落的動物,人們總希望它能甦醒,不至於沒有「曾經」的空白、孤獨死去。(p.27)

 

說得真好,我很希望我不曾遇見你,但要是沒有遇見你,我不會知道我竟然會希望我從來不曾遇見你。

 

一尾小魚離開族群、離開金魚缸,穿梭河海到紐約汪洋,我沒有預期我是否能全身而退。紐約讓人有隔世之感,台北讓人生生世世,因為那個城市有你。(p.57)

 

說穿了,不過是為個「愛」字,那個城市對我有意義,是因為有你。

 

等待,是情人彼此間最殘酷的挑戰;放逐,是內我和外我最嚴苛的試煉。(p.57)

 

思念究竟是怎麼回事?怎令人失眠至此?

你的信,你的人,虛幻而遙遠,卻是我此刻唯一所擁有的。(p.61)

 

「你需要有個人帶你進入理性的世界,浪漫、宗教及理性三者綜合而又能平衡,人才能完整的觀照自己及和愛人對話。」(p.62)

 

這是她的情人寫給她的信的內容,我想要是有個男人能夠寫這樣的信予我,我願意終生為他相思煎熬。亦師亦友,是她的情人給我的感觸,也惟有收到這樣的信,才能令身在異鄉的愛人反覆琢磨,在夜裡捧著信紙一遍又一遍地閱讀,更何況是這樣才氣縱橫的女子?

 

我們常常在事情沒有開花結果時,告訴自己「只要擁有自己,何愁身外之物。」但問題是我連「自己」也在摸索「自己」,找不到自己時,猶如迷霧森林重重。(p.64)

 

真正最難探索的不正是自己?我想,我應該會花一生的時間來解讀自己。

 

傅柯的傳記,文字充滿激情,但卻皆是一條條通向虛無的窄路。(p.65)

 

存在主義引人深耕內心的黑暗處,但佛經義理光明正大,極目所見哪有黑暗容身之處?一切存在上的問題,原是虛構的,凡虛擬的必屬無常。(p.68)

 

如果執著過去心,心得小失揮之不去,或者去之可惜,那麼大千世界裡裡外外,也就無法從容遨遊了。(p.68)

 

同樣是對方信裡的內容,面對這樣的戀人,心底不纏綿也難。

 

不是因為沒有朋友而寂寞,而是因為你在意的人不在身旁而寂寞。(p.69)

 

心的位置一直有個空間擺放著你,即便枝葉繁多,根永遠是你。(p.71)

 

情人身體的溫度已然在指尖散去,但是容顏卻在心中烙了印。(p.75)

 

愛,是成長的唯一證明。(p.76)

 

因為我愈來愈了解,愛是怎麼一回事?愛是不論開始得如何美麗,結束得如何慘烈,都是一種成全,成全我們之間的一切。

 

終於明瞭,兩地相思,考驗的不是貞節的問題,而是如何明明白白的問題。相思易守,但是情愛的考驗恆在,真情無價,但是它不能是被架空的,不能端賴回憶來滋養根部。(p.77)

 

其實我也不知道未來在哪裡?只知道最壞的都應該已經過去了。(p.97)

 

關於這句話,我有很深的感想,也許真如她所說,未來不可知,然,但願最壞的都已經過去。

 

藝術就是打開生命格局的媒介。(p.103)

 

透過藝術,我才能展現我的想像空間,或是表達我深層的創作理念,甚或人生的全部體驗,儘管無法完整實踐,但至少已經很接近,你不會只看見我的表面。

 

闔上書後,只有羨慕她在流浪途中有這樣的男子等待著她,時常給她寫信,讓她能靠著這份愛情排遣排山倒海而來的寂寞。浮游世間,其實我們何嘗不都是旅人?生存不難,溫飽而已,難的是遇見同樣頻率的靈魂,在相同與相異裡碰撞。像我這樣需要文字餵養的女子,何等欣羨?我多麼渴望每天醒來能看見你寫一封情信給我,哪怕是寥寥數語,都能豐沛我一天的心靈。

 

我想要在每個早上讀你,然後在夜裡重溫一遍,想你,入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myim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