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ssaaqq.jpg 

與其說這是一本推理小說不如說它是犯罪心理學的小說。文體類似金庸《雪山飛狐》,分別從五個人的角度闡釋一件兇殺害,藉由不同觀點拼湊出事實真相。

 

最精采的是第一章,女教師森口悠子在離職前最後一天對學生作的『告白』令我無法自拔地一路看下去。湊佳苗的筆鋒絲毫不帶感情,以致從森口老師口中說出的每一句話都那樣令人戰慄。

 

像看《罪與罰》一樣那種現實與道德該何去何從的茫然如坐在水族箱裡而被人不停倒水,有種快要沒頂的窒息感。如果那個殺人兇手一點悔意也沒有,身為被害家屬的我能怎麼辦呢?因為青少年有刑事免責權,所以不如自己親自『制裁』他,但我有資格對任何人實行『制裁』嗎?

 

過分溺愛兒子(兇手B)的母親(恐龍家長)導致教育失敗被自己最愛的孩子殺死該怪她自己嗎?因為同情老師而全班對兇手霸凌的孩子行為就是對的嗎?作者沒有給我們答案,也根本找不到答案,是社會與環境造成這種畸形的人格發展。

 

「廢死」的本意是太理想了,他們認為處死死刑犯並不能解決問題,應該要給他們彌補受害家屬的機會,但我一直在想,死刑犯有給過受害者生存的機會嗎?死刑犯有沒有悔過重要嗎?還是活著的人比較重要?「死刑」的存在是為了給活著的人警惕,讓我們知道不可以犯下這種錯,這不是比較重要嗎?

 

我們都各自持有自己的觀點,就沒有盲點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美月與修哉(兇手A)一起看著他的發明時,他哭著說他只是想要有人稱讚自己,那一瞬我以為站在美月立場,他只是個脆弱又需要關愛的男孩而已。但當讀到修哉的獨白那一段說明他其實是在演戲給她看,想博得她的同情,我卻感到心很寒。

 

孩子一定都是純真的嗎?學校有個小朋友自認為聰明懂法律,動不動就說要告老師,寄信到各單位檢舉老師體罰,甚至用了要讓老師"伏法"這樣的字眼(老師到底是做了什麼需要伏法?成績退步了罰她抄課文就叫"體罰"嗎?)屢屢搞得全校雞飛狗跳後沾沾自喜。她從來不認為自己有錯,看什麼都不順眼,彷彿全世界都對不起她。說她純真嗎?以她不懂事的程度而言是如此,但只因為她是個孩子就能傷害成人嗎?儘管她的心態與行為的確是惡意的,但若把孩子想成是邪惡的,我將會感到無比傷心(這就是為何我必須記下此時此刻的心得好透過文字釐清思緒,再過幾年,等我更成熟點,也許就能夠找到答案)。

 

我想我老是無限地原諒學生是對的嗎?每次都認為我應該要更嚴格一點,可是每當有從學園回來的孩子,摸著他被理成平頭的腦袋來找我時,我的心又會被軟化,我很明白就是因為我不說教,不來傳統教師管教的那一套,所以他們才有勇氣回來給老師罵(因為念完後老師反而會不好意思又給糖吃,唉……)。

 

可是我相信會回來找我的都不會是壞孩子,因為他們還渴望老師的愛,心中還有蠟燭的孩子只是想要老師點一團火溫暖他,讓他知道這世界上有人不放棄他,我真的這樣相信!

 

如果我是森口悠子會如何?我只知道若是我的孩子只因為兩個青少年的邪惡心理喪生,而他們仍舊如沒事般的來上學,連一點愧疚感都沒有,我應該也會因此發狂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myim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